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团队的青年科技人才(2022年7月1日摄) 张敬宜摄/本刊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国民经济数据中,一组与科技创新相关的数字亮眼。今年1~7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3.1%……在全球经济复苏爬坡过坎进程中,透过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大趋势,科技创新这个全球经济竞争最重要的制胜因子,正在不断强化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深度调整,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成为占据全球价值链高端、维护产业安全的底层逻辑。我国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目标路径更加清晰。
今年以来,从“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和验证”成果刷新世界纪录、“中国天眼”持续产出重量级发现,到前瞻布局量子科技、6G等未来产业,中国科技创新呈现欣欣向荣的活力景象。尤其一些创新资源并非优越的地方打破发展惯性,主动筹谋,辟蹊径、闯新路的探索值得关注。
一个数字意味着增长背后的主动作为。作为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技术合同成交额,不仅标志着技术交易的活跃程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还蕴含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在各省区市技术合同成交情况中,北京、江苏、广东、上海等地稳居全国前列。
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中部大省湖南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继2022年和2021年分别实现102%和71%的增幅后,今年上半年,全省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975.13亿元,同比增长99.43%,已略微超出中部科教大省湖北1919.86亿元的成交额。制造大省科创动能积聚的态势已经显现。
一项政策的迭代意味着坚守。科技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最强地级市苏州,逐步形成人才是一切竞争力核心的政策体系。如今苏州“人才政策”已经迭代走向体系化、法制化,形成支撑快速发展的人才梯队,平均每4位苏州人中就有1位是人才。每10位人才中,就有1位高层次人才。
一个孵化器意味着能量聚合。作为科教大省,陕西技术合同交易的数量居全国前列,但科技资源并没有充分转化为生产力。陕西省社科院一份调研报告显示,2021年,陕西科技型企业数量仅占陕西企业总量的0.8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全省GDP的11.8%。为激活这一资源优势,陕西推出了三项制度改革,开启打造覆盖全省的孵化器秦创原,系统集成各类政策红利,从“纸上”落到创新主体“账上”,组建专业转化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赋能。
一条新赛道着眼未来。选准新赛道,考验一个地方的眼光与魄力。天津筹谋人工智能产业,提升制造质感,谋划世界智能大会落地生根,以会兴业、以业引才。大批智能领域标志性项目在天津扎根,汇聚成“信芯器端算”全产业链,改变传统产业结构。2022年,天津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规模达到14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市规上工业和限额以上服务业比重接近四分之一。
围绕抢占产业、技术、人才、平台“四个制高点”,优化资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政策取向正在成为城市发展竞争的核心,一批区域重点创新高地脱颖而出。本组专题选取天津、西安、苏州、长沙等地,剖析创新发展路径,可以看到每个变量背后都是一套整合资源禀赋的科创经;每个增长背后都是创新政策向系统集成、生态营造、集群建设、产业链升级、自主可控转变等组合拳。城市创新生态的构建,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硬件,也离不开组织业态、管理等非技术要素的创新。
把握全球产业竞争范式深刻调整大势,各地科技创新不断涌现出新打法。比如企业研究机构自愿组建创新联合体,比如政府牵头组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产业横向、上下游联合攻关……还有更多新变化值得观察,更多新趋势值得期待。
(文|唐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