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朱承
(资料图片)
不久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公布,吹响了中国民营经济再创辉煌的冲锋号。
7月28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与民营经济发展座谈会”,邀请12位长期关注浙江经济发展的各领域智库“大咖”,就如何更好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开启一场3个多小时的“头脑风暴”。
涌金君在现场,为您梳理这些干货——
一
关于开放
肖亮:浙江省外贸在呈现总量企稳向好,结构持续优化,各项指标居于全国前列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外需缩减影响仍在持续,且外需收缩从欧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传递的可能性增大;外贸企业拓市场过程中面临商务壁垒、政策风险、汇率避险等诸多难点;RCEP 扩大与成员国之间贸易的政策促进作用尚未充分显现;新业态新模式对外贸拉动效应的进一步增强面临制度创新束缚等。
未来如何促进外贸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我认为:
一是做好政府外贸服务前置化工作,为民营企业抓住拓市场的关键窗口期。二是做好RCEP等贸易规则和政策的解读,引导民营外贸企业吃透用好税收优惠、原产地累计规则等政策。三是加快制定支持“一带一路”RCEP框架下跨境贸易产业链布局的政策体系,通过扩大海外投资、出口市场多元化、扩大中间品生产和贸易规模等路径,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四是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如外贸合同印花税减免、境外利润转回、出口信保赔偿额税款减免、出口退税资金池扩容、政府性融资担保汇率避险政策扩面等。五是对跨境电商、市场贸易采购、新型离岸贸易等外贸新业态,要结合自贸区和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开展新业态监管沙盒试点,发挥制度创新引领的优势,破解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面临的堵点痛点。
王珩:非洲是个巨大的市场,优化浙非合作版图,为民营经济挖掘新的增长点。当前,非洲市场是世界大国瞄准的市场,而中国优势明显,我国已连续14年稳居非洲第一贸易大国。需要引导市场和求职者改变观念,继续创新经贸合作,稳固产业集群,发展新型投资,助力民企实现高质量、国际化发展。
二
关于创新
史晋川:要重视民营经济的各类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也包括体制创新,而其中的体制创新既包括民营企业在微观经济层面的体制创新,同样也包括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层面的体制创新。
兰建平:要围绕“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打造创新驱动双引擎。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培育更多的创新型企业,成为浙江经济的主体。
三
关于金融支持
章华:金融赋能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金融对于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一是着力通过资本“红绿灯”引导和多元化融资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问题;二是通过发展各类基金、信托等业态解决民营企业家财富保值增值问题;三是通过信用修复、完善金融司法和营商环境解决民营企业后顾之忧问题。
四
关于投资
徐维祥:民营经济投资活跃度是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影响活跃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信心不足“不敢投”、投资渠道不畅通“不能投”、投资回报率低“不愿投”。
如何激发民营企业投资,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我建议:
一是启动《民间投资促进条例》立法,尽快启动立法调研,吸收合理政策和成熟的经验做法,稳定市场主体信心,盘活民间闲置资本,优化资本配置,促进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二是畅通投资渠道,加强信息发布,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明确民营企业投资的准入门槛;三是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投资审批服务,推动降低市场主体准入成本。
五
关于减负
池仁勇:全面清理民营企业债务。在全省范围开展有关拖欠民营债务的调查,摸清基本情况,分类分批清理拖欠债务,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优化制度交易成本,落实放管服。
六
关于舆论环境
史晋川:当前,亟需营造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舆论环境。民营企业的舆论环境不仅仅是党和政府、各界媒体、专家学者替民营经济发声,最重要是让民营企业家能通过更有效的渠道发声。
兰建平:要聚焦优化营商环境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让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有更多的社会认同感和获得感。
七
关于制度建设
池仁勇:建立地方政府一把手联系民营企业制度,优化新型政商关系,常态化了解民营企业发展存在的真问题,解决真问题。
谢晓波: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要完善有关政策,更重要的是要让民营企业形成稳定和合理的制度预期。
必须切实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和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强化政策沟通和预期引导等。
方巍:我建议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这有助于了解企业发展当中的问题、了解企业家的真实想法,尤其在当前的困难时期,有助于政企在交流过程当中共渡难关,对提高企业家的信心起到一定的作用。
陈寿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民营经济自然也是法治经济。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具有二个重要维度:法治保障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依法经营。法治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内涵就是要以法治保障“两个健康”,即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民营企业依法经营,是指民营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合规守法经营。
营商环境的营造既有政府的维度,也有社会与企业的维度,既是硬件,也是软件,更是硬件与软件有机统一的一个整体。
营商环境优化,要注重培育民营经济组织的凝聚力和专业性,拓宽民营经济对政策法规的意见渠道,促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形成民营经济守法诚信经营、企业家健康成长的良好法治环境和社会氛围。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弘扬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向度。
八
关于产业升级
于晓飞:上半年,我国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投资力度很大,全国以专精特新为引领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1.8%、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13.9%,但面临收入“富起来”与优质供给不足、产业链“强起来”与优质企业相对不足、发展质量“高起来”与依赖地产基建较多等矛盾。
接下来的关键是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联动,奋力跳出“中低端消费、中低端技术、中低端产业、低价竞争”的循环困境。
建议加快推进实施一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产业链精准招商项目、省级工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以优质企业、优质制造、优质供给、优质服务拓展国内外市场,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
九
关于房地产
谢晓波:防范风险,房地产业是重点。房地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0%,占民间投资的56%,房地产业链条长,影响面广,与金融、地方财政、居民电子产品、家居消费等密切相关,要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优化完善限购、降首付降利率、公积金支持、购房补贴等政策,更好满足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虞晓芬:当前,继续巩固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态势,对于保民生、防风险、稳增长等均有重大意义。从我省情况看,居民对住有宜居的潜在需求仍较大。可以从六个方向发力:
一是主动创造一些新需求。超大特大城市和有条件的城市应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城市有机更新,推进全域未来社区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条件、扩大需求。
二是提高住房消费能力。进一步降低首套房贷利率和首付款比例、实施好“认房不认贷”、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等,稳定市场需求。
三是降低交易成本。实施好“认房不认贷”、降低交易契税、推动二手房“带押过户”等,促进市场良性循环。
四是营造友好开发环境。创造民企与国企同等融资环境、完善预售资金监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稳房企。
五是科学供地。稳定供给总量、优化供给结构、预留合理开发利润空间,降风险。
六是积极推进房地产业新模式。鼓励现房销售试点,规范长租房市场发展,大力支持房地产服务业发展等,促转型。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